Heterotopias
Heterotopias Podcast
哲學家 Donna Haraway 獲得2025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之殊榮
0:00
-10:37

哲學家 Donna Haraway 獲得2025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之殊榮

威尼斯雙年展建築展(Biennale Architettura 2025)宣布了兩項重要榮譽:美國哲學家唐娜·哈洛威榮獲終身成就金獅獎,而義大利建築師兼設計師伊塔羅·羅塔則被追授特別終身成就金獅紀念獎。這些獎項由雙年展理事會根據第19屆國際建築展策展人卡洛·拉蒂的推薦而批准。頒獎典禮和展覽開幕將於5月10日舉行,表彰兩位獲獎者在各自領域中對「智慧:自然、人工、集體」主題的深遠影響與貢獻。

建築獎與哲學有何關係?如果建築是設定人類使用世界的界線與類型,那沒人比Haraway更勇於挑戰人類建築的世界模型了。

美國哲學家唐娜·哈洛威(Donna Haraway),她的研究橫跨社會科學、人類學、女性主義批評與科技哲學,被譽為當代思想中最具影響力的聲音之一。哈洛威的思想以其多學科方法與持續的語言創造力著稱,她探索科技演變對人類生物本質的影響,以及環境脈絡如何重塑人類與非人類的界線。她的作品批判人類中心主義,強調非人類過程的自組織力量,並探索這些過程與文化實踐之間的不協調關係,重新思考倫理的來源。

哈洛威的重要概念包括:

•「克蘇魯世」(Chthulucene).:這是她提出的詞彙,作為「人類世」(Anthropocene)的替代,旨在強調與其他物種共生共榮的緊迫性與必要性35。這個概念取自美國作家H.P. Lovecraft的作品。

•《賽博格宣言》("A Cyborg Manifesto"):發表於1985年,她運用賽博格(半機械人)的隱喻,來探討女性主義理論與身份中的基本矛盾應如何融合而非解決,如同機器與有機體的結合。這份宣言也被視為對資本主義的重要女性主義批判。

•「處境/在地知識」("Situated Knowledges: 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 and the Privilege of Partial Perspective"):在此論文中,她揭露科學客觀性的迷思,主張所有知識都來自特定的位置視角。她認為,我們所處的位置決定了我們對客體所能了解的範圍,這也要求我們對所見所聞負起責任。

•《靈長類視覺》(Primate Visions: Gender, Race, and Nature in the World of Modern Science):批判性地審視靈長類研究,以女性主義視角探討異性戀意識形態如何在靈長類學中體現。她指出,女性靈長類學家傾向於從溝通與基本生存活動的角度進行觀察,這提供了與現有主流觀點截然不同的自然與文化起源視角13。

•「創造親緣而非人口」("Make Kin not Population"):她強調減少人口數量,同時關注環境、種族和階級等因素。她認為「生孩子與給予孩子美好童年是不同的」。

•推測性寓言(Speculative Fabulation):此概念貫穿其多部作品,如《與麻煩共存》(Staying with the Trouble)。它包含「不願靜止的狂野事實」,並指示了一種創造模式和人類世的故事。她將其定義為「一種關注模式、一種歷史理論,以及一種創造世界(worlding)的實踐」。

•《伴侶物種宣言》(The Companion Species Manifesto: Dogs, People, and Significant Otherness):這是一份「個人文件」,講述了共居、共同演化和具身化的跨物種社會性。她認為人類與狗的伴侶關係揭示了認識差異和與「重要他者」互動的重要性。

哈洛威的著作對科學、技術、種族、性別、地理和人類環境歷史的研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。她的理論賦予設計師力量,引導他們應對快速變革的當代世界。她的作品在靈長類學、哲學和發展生物學領域引發了辯論。《藝術評論》(ArtReview)將她評為當代藝術界第三大影響力人物,指出她的作品「已成為藝術界DNA的一部分」。她的哲學工作也啟發了兩部紀錄片:《唐娜·哈洛威:為地球生存講故事》(Donna Haraway: Story Telling for Earthly Survival)(2016)和《卡米耶與尤利西斯》(Camille & Ulysse)(2021)。

儘管她的一些作品曾因「方法學上的模糊」和「晦澀難懂的語言」而受到批評,但她的洞察力和想像力,使其工作成為一種「激進批判但同時樂觀而富有想像力」的燈塔,致力於創造另類世界和建構積極願景。

Discussion about this episode

User's avatar